跳至主要內容
所在位置:首頁>工作危害控制>高氣溫戶外作業
熱危害風險分級表:
- 依據工作現場實際量測或氣象局所公告之溫、濕度,參考上表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。
- 若勞工需於陽光直射下作業、穿著厚重不透氣或抗滲透之防護衣物,則風險等級需提升一級。
- 熱危害風險第二級以上,需調整勞工熱適應能力及作業/休息時間。
- 熱危害風險第四級,應避免從事戶外或重體力勞動作業。
降低作業環境溫度
- 風扇:環境溫度低於勞工皮膚溫度(一般約30°C),風可吹向勞工,增加空氣對流以加速排汗揮發速率。環境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,則需避免將熱源之熱風吹向勞工。
- 遮蔭:設置簡易遮陽裝置,以減少陽光直射或反射之輻射熱能。
- 灑水:運用細水霧等灑水裝置,加強工作場所散熱效果。
適當休息場所
- 鄰近作業場所且容留空間足夠,現場無噪音、粉塵、化學品、墜落物等潛在危害。
- 具遮陽裝置,有風扇、空調或對外窗,空氣對流佳且可阻絕外部濕熱氣流。
- 提供涼飲(約10至15°C)、電解質(食鹽)及降溫物品/設備(如冷水、冷毛巾或淋浴裝置)。
適當工作服裝
- 淺色、寬鬆、舒適、具良好吸濕及透氣性之工作服,搭配通風良好之工作帽。
- 若紫外線指數過高,戶外工作者建議著長袖工作服。
- 必要時可選用適合之個人防護具,如冷背心、熱反射衣、水冷式或空氣循環式防護具。但需注意勞工穿戴後可能額外增加之熱壓力負荷。
提供充足飲用水及電解質
- 可近性:除休息場所外,作業場所或其周邊也應準備補給水分及電解質。
- 種類:可選擇加少許鹽之冷開水或稀釋過之運動飲料,避免含酒精或糖分過高之飲品。具慢性病需限制鹽分攝取者,應先諮詢醫師。
- 頻率:建議少量定時補充,而非感到口渴才喝。如每15至20分鐘,飲用150至200毫升。
調整勞工熱適應能力
- 未曾暴露高溫環境之新進人員:第1天熱暴露時間最多為正常暴露時間之20%,第2天最多增至40%、第3天60%、第4天80%、第5天100%。
- 已暴露過高溫環境之在職人員:第1天熱暴露時間最多為正常暴露時間之50%,第2天最多增至60%、第3天80%、第4天100%。
- 夏季來臨前,可針對高溫作業勞工實施熱適應訓練,以確保人員對溫濕度變化之耐受力。
調整勞工作業/休息時間
- 若作業環境有陽光直射、接近無風、勞工需穿著不透氣厚重或抗滲透性防護衣物等情形,建議高溫時段增加休息頻率、減少連續作業時間。
- 重體力勞動作業,安排於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。
- 增加人力協助作業,以減少人員暴露熱危害時間。
健康管理及緊急處置
- 熱疾病高風險族群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肺或腎臟慢性病、無汗症、廣泛性皮膚疾患(如大面積燒燙傷)、肥胖、高齡者。
- 熱疾病常見症狀:
- 熱痙攣(輕度):體溫正常或微幅升高(低於40°C)、流汗、局部肌肉抽筋。
- 熱衰竭(中度):體溫正常或微幅升高(低於40°C)、頭暈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大量出汗、皮膚濕冷、無力倦怠、臉色蒼白、心跳加快、姿勢性低血壓。
- 熱中暑(重度):體溫超過40°C、意識不清、精神混亂、激動、呼吸困難、昏迷、抽搐、皮膚乾燥發紅(可能無汗)。
- 緊急處置:蔭涼>脫衣>散熱>喝水>送醫。不擦酒精降溫、不服用退燒藥、意識不清者勿給水。
- 事業單位應定期巡視現場以掌握勞工作業及健康情形、辦理熱危害預防教育訓練、妥善規劃緊急醫療後送流程。
參考資料